my_thoughts1
一次闲聊
昨晚与我们的班主任进行了一次闲聊。聊的内容不少,概括下启发最大的两个点
多去听不同的观点,不要局限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要走出去
- but,怎么走出去,我追问道。确实有道理,总不能时走在大街上闲逛就是走出去了吧。他的建议是多参加讲座,多去与不同专业的学生交流。
- 这就不得不提中大的好了,是的,她是一所综合性学校。报考志愿的我原本偏好理工科学校,认为在那样的学校,虽然弥漫的工科气息,但是在那种氛围下才能学到真的技术。
- 然而,来了中大后,我发现我错了。相反,综合性的院校好处正是在这,你可以在这里接触到许多专业的学生而不是沉浸在理工科的信息茧房里面。
- 然而很快我就要离开南校了,仅有半年。我的确喜欢南校的氛围和人文气息,喜欢她的天空,晚霞,长满草的树。绿瓦红砖的房子。
- 惭愧的是,我还没有很好地利用南校的人文资源,我认识的其他专业的朋友还不够多,也没有怎么去听讲座。有时的确多接触一些学科,才会知道到底是怎么样的。也或许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呢。
绩点不是一切,在确认保研资格后,绩点就已经变成了废纸一张
- 很荣幸我来的是中大,我一直反感这种应试,因为应试必然会导致有的人会将应试结果作为唯一的目的而忽略学习过程,带动病态的内卷。
- 报考志愿时,我跟哈工大的学长们交流了很久,他们说,在哈工大,学分绩就是一切。当时的我的确认可这套价值,因为我刚从一场残酷的应试中走出,倾向于舒适圈内的那套应试价值观,认为人是可以量化的,在各方面。当然,这套价值在西安的一所学校更为严重,以至于当时就足以引起我的反感。命运的推动让我来到了这里,但是得知自己滑档时发了条朋友圈,“我相信命运自会有它最好的安排”,现在回头看,的确是。
- 突然明白,一些在当时看起来很严重的事情,再后来看,也不过寻常。只是因为当时的自己的局限性,只能看到山的一侧,看不到另一侧。“小学一年级那个早上,你没带红领巾,面对校门口的那个三道杠,你感觉天塌了。”
- 当我们把一件事情放入到一个人的一生角度去衡量,会发现这件事本身是多么渺小。“人生之悲”,之前打过的辩题,我的确觉得,很多事情并没有上升到这个层次。绩点也是同理。
找到一件热爱的事情,愿意为之付出四年地做下去
什么东西可以,我还在找,我的确想找到。
我担心的就是我是会坚持下去而不是半途而废。或许是不够热爱罢。
原本还想写点什么,但就写到这了罢(
有的问题我自己还没想清楚
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不要盲目地去卷入大家都在卷的内容中,想想什么适合自己
聊聊时间吧
发现时间的变化,又或者说感慨记忆的模糊
英语课上,老师让我们回忆疫情上网课的时间。我努力回想,发现模糊了不少。但我却能回忆起一些场景,或许我的记忆仍然存在,只是没有被调用
我有些感慨,记忆是会被暂存的,但是搁置得久了就会像我不知道写在哪张草稿纸上的作业一样不久不知所踪,只是有一个周期而已。
童年的回忆,初中的回忆,高中的回忆。
现在让我回想的确模糊了,让我回想一年前我在做什么,我确实感到模糊又清晰。我不太愿意回忆高三的生活,貌似”奋斗“并未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影响,反而是人生的一个空窗,用于意义不大的内卷上了
时间很快,南校的半年过去了,转眼又要期末
再聊聊考试吧
考了四级发现我英语水平下降了不少,如果再让我考一次高考英语恐怕只有120分了。等等……为什么用这个衡量
其实我想描述的是,上了大学后,我发现自己应试的能力变差了,我指的是做卷子的能力,是的。
虽然,我不好说这种能力是不是有用的。高考被公认为一生中的智力巅峰,不可否认,高中的确让我获得了不少知识,或者说是面对世界的常识。虽然在过程中我们掺杂了太多太多的技巧,但是我能感受到我的大脑在这样的高压下,的确是”高效“的,而上了大学之后,好像这样的感觉越来越少了。
我不会怀念那些过程,但是的确感到人是变得颓废了些。又好像不至于,但是emm,什么量级可以跟连续两天极短休息时间早7晚5的多场模拟考试比呢
那么把高考当作的筛子看吗,它不在意获得了什么,他只是想要筛选而已,他只要结果不要过程也不要目的。因为高中生人太多了,不筛选下不行,那么最公平的就是考试了。
当然,这个筛子你过去没有,不至与你有关,还跟学校有关,所以学校想方设法把你捏成筛子的形状塞过去。至于过了筛子之后怎么样,那不是考虑的范围内了,只能看个人造化了
怎么这个东西有些眼熟,“打螺丝的工作为什么要求我能造火箭”“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人太多了不这么筛选怎么行”
你没得选,无可奈何。
我的确不太喜欢考试,但是不得不考
以后打死也不考研www,能保就保
期末周要到了,time to review.